党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详情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月培训心得体会--雒秋凡

时间:2020-08-18 浏览量:1151

2020年8月我参加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位教学名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校内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了精彩的 “课程思政”竞赛;支院长用多年一线教学的丰富经验给全体教师做了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报告。

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心得体会颇多。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要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工作。因此,在之后思政部就学校这次活动的内容的讨论会上,我对如何在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进一步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内容如下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表述,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加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要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或在不同的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也不是放弃专业定位、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专业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

一、深刻理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一)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走上讲台,或者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沟通交流,其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投入,对学生是不是有足够的关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是了如指掌,对学生的成长是不是倾心关怀,学生有着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师所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的感染和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接触渠道就是教学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的信念、操守、学识与爱心反映为教师对待教学工作 和学生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在课堂内外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者、党执政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其次,教师必须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提升道德修养,将师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爱岗敬业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担起学生健 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再次,教学也不是重复以前的过程,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业务知识,将该学科、该课程的最新进展、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最新灵感、总结与反思不断融入下次教学过程中,做到课程常备常新、常讲常新。最后,教师在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以合理的方式评价学生等都在传递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必将影响学生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学习以至以后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与青年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让他们从教师的以身作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纲要》中就如何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的确,各类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不同类别的课程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自身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和目标。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涉及到智能科技发展,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给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都是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的学生将来基本要在这些领域从业和发展,让他们在受教育阶段了解这些问题所具有的学科内涵,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路径,可以促使学生从价值取舍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理解这些问题。

(三)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或在不同的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也不是放弃专业定位、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专业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

二、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与理工类课程的结合点 

课程思政如果生硬造作,如果被理解为所有老师都要讲一点思政课的内容、所有课程在专业内容之外都要另行添加一些思政元素,就会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一定效果不佳。即便是在高度专业化的理工类课程中,也完全可以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

(一)将爱国情融入课程教学理工科类的课程看似跟思政教育无太大联系,殊不知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师在讲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时增加我国的研究现状等相关内容,可大大提升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与此同时,当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把科技强国战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智造2025等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时,更能唤起青年人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继而可以勉励他们树立崇高理 想与信仰,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成就自身。

(二)将规矩与底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理工科类课程中包含诸多定律、定理,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也是要遵守一定的法规、秩序,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规则时,首先自身要严守学术道德,任何时间和场合都要讲纪律、守规矩,进而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做好纪律与规矩教育,让学生明 确哪些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哪些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而工程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诚信意识、安全意识也能发挥对学生强大的德育作用,对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大有裨益。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理工科类课程的一大特征是严谨,这在很多定律与定理的描述及使用条件、公式的推导及计算中均有体现,教师在讲解时即可引导学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处理各种问题。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偏差也时有出现,教师即可以实际的工程案例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四)将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教学理工科类课程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了一代代前辈科学家勇于创新的事迹,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做出伟大创举时跟目前的大学生年龄相近,当教师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引入教学时,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在用科学家的事例激励青年学子,引导他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以积聚能量,进而推动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地做好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教科书和教师不是强制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他们学习 的桎梏,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益的建议与想法。其次,教师可将自身的科研项目与所讲的有关知识点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创新。最后,在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竞赛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经受锻炼、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创新的沃土。

(五)将责任与担当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理工科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是注重实践,尤其在工程类课程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大,这就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 理论课堂之外延伸到实践领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包括挫折教育、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目标与职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导其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将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孙子兵法等优秀著作中对战略、战术问题的阐述在新时代理工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适时引入教学,可谓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典型体现。另外,“事物具有两面性”“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等哲学思想在理工科类课程中的实例也是比比皆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来看待科学问题。

(七)将美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按传统思想,理工科课程比较枯燥,跟美的关系似乎不大,但只要认真挖掘就会发现,美学元素无处不在。例如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有艰辛更有快乐,这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之美;理工科知识中的各种曲线可以组成美丽的图画,这是研究对象自身之美;沿用至今的一些简洁的公式、定律、定理等均是经过严格的分析、推导、验证得到的,具有深刻的含义,这是其固有的理性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将蕴含其中的美学元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审美能力,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积极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大部分教师已了解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 但很多人苦于不知如何切入,这时,依托思政部可组织工作坊和沙龙,邀请思政课教师与理工科教师研讨交流,深度发掘理工科课程授课内容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亦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征集活动和大赛,吸引更多教师关注并积极投 身课程思政建设。此外,还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录制课程思政示范课,对学生予以正能量指引的同时也能在教师中掀起“人人担起思政责,课课上出思政味”的热潮。由理工科类教师积极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工作和人文关怀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力地促进我校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要具备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要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各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建构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